BeautyBeauty || 本当の中国を掴む情報戦略

再拆HPR事件:中国原料的跃迁时刻

发布时间:2022-11-29 12:03
作者:石钰

无风不起浪。


近期,关于HPR原料,引发了一场讨论,也将国产原料的发展问题再次放大。


化妆品观察注意到,事实上,珀莱雅等头部国货品牌也已大量使用国产原料,并通过跟科研机构合作等一系列动作,力图打破进口原料的垄断性地位。更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国际大牌也在进行原料本土化,欧莱雅、拜尔斯道夫等也将中国原料纳入了使用范畴。


一切都在表明:拐点已至,中国原料正以不可抵挡之势而崛起!



从欧莱雅到珀莱雅

原料本土化进行时


本次舆论中心的“HPR”到底是什么?


业内资深原料专家陈虎(14年宝洁、强生研发管理经验)在其专栏里介绍道:HPR号称是无刺激的视黄醇衍生物,有大品牌商对比结果显示,HPR的刺激性低于包裹的视黄醇,更低于未包裹的视黄醇。


且陈虎提到,HPR是高纯化合物,国产HPR和进口HPR只要结构、纯度一样就没有区别,“非要说有区别,就是价格和品牌背书。”他称,曾找人进行过相关检测,结果进口HPR在成品中被检测出VA酸残留,虽然VA酸残留并不可怕,“但至少证明进口HPR不一定比国产质量好”。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HPR属于近些年才被大量引用的创新性原料,正如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所说,“正因为HPR很新,国外原料商在HPR的话语权和积累并没有那么深,国内可能有更好解决方案”,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企业近年在创新性原料上的突破。

摄图网_501573216_banner_病毒疫苗研发化学分子结构模型(企业商用).jpg

图源摄图网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创新,近年来,不少头部企业开始大力使用中国原料。今年4月,珀莱雅与国内原料企业浙江湃肽达成合作,双方将围绕多肽研发、多肽绿色合成、原料生产供应等寻求突破,珀莱雅表示,计划与更多国内原料商和科研机构展开突破性合作,打破国外化妆品原料的行业垄断地位。


此外,欧莱雅、拜尔斯道夫等国际美妆巨头,也早已开始“原料本土化”。曾在欧莱雅集团从事原料研究的一位行业资深研发人员表示,早在几年前,其经手的欧莱雅原料本地化项目不下10个,如将欧洲玻尿酸替换成华熙生物玻尿酸、进口植物提取物换成国产莱茵生物、进口防晒剂换成科思化学防晒剂等,“不仅欧莱雅,妮维雅也将帝斯曼的B5换成了国产的,旁氏米粹洁面氨基酸表活也早就换成了中狮化学的”。


化妆品观察亦从一些业内人士处得到了验证。一位曾在某国际公司负责过供应链的研发工程师透露,其在外企工作时就进行了国产原料的评估和替换工作,“做洗护产品用到最多的一个表活原料——脂肪醇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由于在生产中会带入风险物质二恶烷,因此通过评估测试选择了该指标较低且达到标准的湖南丽臣公司,并大量应用到产品当中。”


某头部品牌研发总监黄智(化名)也表示,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即便是与国外大的原料供应商合作,很多原料也是产自中国,不少国际原料商采取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实际上还是找中国或者印度企业代工,节省成本。



正在崛起的中国原料

“相信5-10年即可赶超”


“如果不解决原料问题,国产美妆行业无法快速发展。”


诚如东方美谷功能护肤品研究院院长、莱博药妆董事长李成亮所说,从表面来看,原料本土化是在全球供应链动荡这一大背景下不得已的选择,事实上是中国品牌崛起的必然之路。


他表示,在以往,进口原料商拥有核心技术,也就拥有了定价权,尤其疫情发生以来,原料涨价和断货经常发生,一些相对强势的原料价格飞涨,导致美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国内美妆品牌集中在中低档,品牌间价格竞争加剧。因此,中国品牌想要有话语权,首先得在原料端不被牵制。


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中国原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崛起,让品牌在使用国产原料时有了底气。


化妆品观察注意到,目前,中国在大宗原料上涌现了一些头部企业及细分领域的领先原料:


●天赐、中狮以及格瑞特化学的氨基酸表活原料,在全球有了很好的应用;


●植物提取原料方面,云南英格和上海珈凯从原料活性成分的鉴定、含量的标定、质量控制,以及对应量效关系及功效数据都做得可圈可点;


●合成生物学领域,中科欣扬、迪克曼以生产依克多因、麦角硫因和多肽等原料声名显著;


●防晒剂市场,科思股份2019年防晒剂销量达到1.37万吨,占全球防晒剂消耗量的27.88%,服务了不少国际客户;


●生物发酵领域,有华熙生物这样的世界龙头透明质酸供应商;


●重组胶原蛋白,是由中国专家与企业独立自主研发、且在全球范围内唯一突破了技术难题,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原料成分。


“中国原料在供应链效率、天然植物资源方面的优势明显,生物和化学合成技术也处于全球领先,生产制造的成本优势就更不用谈了。”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表示,但凡涉及到成规模、大宗、化学生产几个维度,中国企业一定占优势。

摄图网_501647899_banner_医疗科研人员检查研发药物(企业商用) (1).jpg

图源摄图网


据他提供的一组数据(以下数据也得到了其它业内人士认证),中国原料已在全球占有一定话语权:


1、全球防晒剂市场,90%以上来自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


2、提取物市场,70%以上的初加工提取物来自中国市场。


3、中国市场的洗发水、沐浴露,95%的表面活性剂产自国内。


4、95%以上的香精在中国调制。


5、近90%的透明质酸(玻尿酸)来自中国本土企业。


6、中国有全球最大的谷胱甘肽制造厂。


7、中国有最大的组培(愈伤组织)企业。


李成亮也表示,中国化妆品原料在防晒剂、去屑剂、植物资源上占据优势,基本可以实现国产化,而在新原料的多样性上,过去中国与全球市场差距甚远,但现在也在“迎头赶上”。


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显示,2009-2019年这10年里,我国获批上市的化妆品新原料仅有4个。但2021年新规实施后,截至目前化妆品原料备案信息新增了43款新原料,且许多原料备案背后都凝聚着国产企业多年的付出和努力。


如001号N-乙酰神经氨酸,武汉中科光谷在2015年就申请了原料备案,时隔6年才成功;003号β-丙氨酰羟脯氨酰二氨基丁酸苄胺,备案公司维琪开发准备共用了6年;004号雪莲培养物,大连普瑞康在2003年启动该原料的产业化项目,时隔11年才通过化妆品原料备案。


这些积极信号皆传递出,国产原料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不缺乏技术能力,只要愿意投入,必定可以实现弯道超车,站在世界前列。”梅鹤祥如是感叹。李成亮亦表示,“国产化妆品的科技力正在崛起,相信可能5-10年,国产化妆品原料就能赶上并超越。”


“基础研究”仍待补课


客观来看,国产原料近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对比国际市场,中国原料供应链企业仍有一些亟待攻克的“难题”,这也是国产原料需要努力赶超的方向。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弗图医学创始人梅鹤祥——

国内在功效原料的创新方面经验不足,如涉及到新的结构、成分基底等。一方面是创新的企业少,大多数原料从业者缺乏国际化的创新体系;另一方面则是转化应用的关系,其实中国原料并不弱,许多医药中间体做到全球领先,但是他们对化妆品不熟,研究成果没有转化到本行业;另外应用研究也偏弱。


东方美谷功能护肤品研究院院长、

莱博药妆董事长李成亮——

国产原料在油脂化学上还需要进步,目前植物油以进口为主,化妆品油脂、常规乳化剂都不是很占优势。还有原料的多样性创新,全球可用化妆品原料有4万多种,中国原料只有8000多种,在原料多样性数量上还是不如国外。


某新锐品牌研发负责人——

国外发达国家,如欧美和日本等在精细化工领域的有机合成技术、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生物技术领域的基因重组、干细胞培养,以及植物萃取、发酵技术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积累和优势。同时,在国外企业原料市场份额领先的情况下,可以持续有利润投入在研发创新、品质控制及产能扩张等方面,做到了良性循环。


而国产原料发展的周期还不够长,很多原料商的规模还比较小,原创原料不多,原料商的品牌意识、营销能力、质量控制和数据评估能力不足。国内原料的品种也比较局限,在乳化剂、高端合成油脂、粉体原料技术和原创功效活性物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


懿奈(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应链总监李洪海——

品牌、原料商等多方要共同努力,比如吸纳一些药物中间体公司等具备既有优势的企业,跨界过来提供化妆品原料生产和服务;原料商也要从机理、功效、品质等多个维度去考虑做差异化的产品,而不仅仅是你有我也有;品牌端需要搭好骨架,完善供应链和质量评估体系。


伊斯佳股份质控中心经理杜冠星——

目前中国企业基础研究不足,特别是提取物的基础研究和功效研究另外由于缺少监管,同时各种规模的原料企业层出不穷,原料质量及稳定性参差不齐。


广东某研发工程师——

在乳化剂和增稠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突破,这与应用体系相关性很高,主要是高分子复合物,难以控制聚合的进度;此外,理论创新也需要突破,活性物的机理研究走得还很慢。


某头部品牌研发总监黄智——

一是受制于在椰子油和棕榈油等相关资源上供给不足,中国在化妆品基础原料领域相对于东南亚、欧洲、日本、美国略显薄弱,而在产量较小的专用精细原料,和发达国家比较,差距更大。


二是缺乏具有独创技术的化妆品原料:存在原料品种相对局限、缺乏相关基础研究、原创原料等问题。尤其是原创原料方面,虽然已经有一些新原料出现,但国内部分化妆品原料公司以复制和生产为主,缺乏独立开发新原料的能力。


三是国内乳化剂开发与国外差距很大,乳化理论研究很陈旧,无法指导乳化剂的开发,很多企业不懂乳化的道理,所以操作得很迷茫。


中国化妆品产业的觉醒时代


如果说品牌是果,那么原料便是根,技术则是枝干。只有科技的突破,才能让中国化妆品产业这棵大树枝繁叶茂。


如黄智所说,化妆品的技术门槛,一看原料,二看配方工艺,新规后,原料几乎处于半“透明”状态,就更加考验配方工艺,“在很多原料的使用上,国际原料商大部分都是开发好的成品,很难拿过来做新技术、新配方开发。”


在这种限制下,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将独家核心原料的开发提上日程。据化妆品观察此前报道(详见《独家原料爆发!国货“军备竞赛”升级》),截至2022年初,国内宣称应用了独家原料或专利成分的品牌/企业有数十家之多,且大多集中于护肤领域。

摄图网_500910119_banner_购物车与化妆品(企业商用).jpg

图源摄图网


“这是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某资深行业人士感叹,这代表着中国品牌和原料商的集体“觉醒”。某广东研发工程师也认为,在新规下,功效被集中定义,品牌可以通过原料的创新来体现产品的差异性以及独有性。


作为曾就职于强生(中国)、相宜本草、植观等公司、入行超过20年的行业资深人士,李洪海对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感触颇深。


他谈到,本世纪初的前十年,是外资品牌在中国比较风光的时代,一些本土品牌也通过占领商超和CS等渠道逐步积累了一些品牌势能,那时候中国品牌确实有很多原料主要依赖进口商或者国外厂家在中国以及东南亚的工厂,就连包材也主要依赖于进口或外企在国内的工厂。


而现在,中国的包装企业已经极具竞争力,加工厂的蓬勃发展和营销渠道的变革也为新锐品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外部基础,而原料板块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但已有一些国产原料在家居护理和洗涤行业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他认为,护肤和彩妆市场,将是国产原料的下一个攻克机会点。


“从品牌营销到包装创意到加工,产业链环环传导,现在到了原料发展的阶段。”李洪海强调。


而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原料的崛起必然会带动中国品牌的崛起,新条例的落地也在从政策层面为中国品牌的发展提供优质土壤,“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美妆品牌发展迎来新的拐点”。


2021年,化妆品首次出现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十四五”化妆品行业发展思想指出了要充分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动态,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从政府层面来看,将引导中国化妆品企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这也会在客观上促进行业在更高维度展开竞争。


而《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的落地,让行业进入“求真务实”的发展阶段,化妆品原料备案信息也第一次新增国产原料,激励本土企业在供应链上逐步摆脱国际公司的“锁喉”,并且在更大的市场中与之竞争。


“国产原料创新和国产品牌的崛起是相辅相成的,国内依托在合成生物学上的发展,在原料开发上也有和国际原料厂商差异化的特色,提供给国产品牌更好的选择。”某新锐品牌创始人认为,这就像在电动车领域,宁德时代的崛起也助推了众多新兴电动车品牌的兴盛。




来源:品观

作者:石钰

网址:https://www.pinguan.com/article/content/21039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标签:护肤品原料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BeautyBeauty || 本当の中国を掴む情報戦略    沪ICP备19043173号-2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