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yBeauty || 本当の中国を掴む情報戦略

4位皮肤科专家,对护肤品研发的N个中肯建议

发布时间:2022-06-10 17:39

在上篇《从皮肤科临床角度看,有哪些功效护肤需求待开发?》中,主要围绕两个问题:皮肤科临床中,哪些皮肤问题与护肤有较大相关性;医院科室里,有哪些护肤品可以供医生在诊疗术后选择,展开探讨。

而本文,将接着探讨:在面对皮肤问题上,功效性护肤品到底能起到多少作用?时下热门的“医研共创”模式可以怎么落地?



以下为对话实录:


Q3.关于抗炎、抗氧化、抗糖化等热门概念,护肤品是否真的起作用?




第三个问题,有人问,护肤品其实根本不能解决皮肤的问题?也有人问,护肤品的热门概念--抗炎、抗氧化、抗糖化是不是有科学依据?我们抛开法规限制的层面,从各位医生的角度和皮肤学出发讨论这个问题。



从我的角度来说,护肤品毕竟不是药,我们一般把它定位为辅助改善的作用,并且国家规定抗炎、治疗敏感、美白等功效目前都不能直接宣称。

医哥应该知道,我们在抖音直播时只能说敏敏肌,不能说敏感肌;只能说抗火火,不能说抗炎。那么这些功效性的护肤品到底有没有辅助改善局部炎症的作用?是有的,但你想单独靠它对抗炎症,我觉得并不是特别现实。

现在很多美妆博主把抗炎症等概念的风刮得很大,认为脸上泛红、蜕皮、搔痒很严重的情况下,可以不用去医院,只用所谓“急救”的护肤品就能治好,这不太可能。因为炎症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可能和微生物的感染有关,也可能和血管的因素有关,涉及很多的因素。

我当时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护肤品的抗炎作用这么强,我把它做成口服的药剂,肺炎都能治了。所以护肤品只能作为辅助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作用。

我一直在强调,护肤品作为临床过程中的辅助方式,是在我们临床药物撤退以后,作为一个长期维持的方案,或者在一些轻型的、和美容相关的病症中辅助治疗。比如痤疮中最轻的黑头和闭口,这些没必要吃药的病症,用一些含酸类的制剂能不能改善?一定是可以的。

针对严重的痤疮,医生用高浓度的酸治疗三到六个月的时间,甚至用系统的维A酸把它控制得很好,但是我们又没有办法让它完全不复发,这时候护肤品又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护肤品可以让治疗后的皮肤在很长时间内维持比较好的状态,并且能够尽量减少痤疮的复发。我认为护肤品是有效的,但是不要过度地神化它,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抗炎等词汇虽然法规上严格禁止,但从机理的角度出发,其实在很多通路上,它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护肤品起到一部分作用。只是我们在宣称的过程中,比较关键的是如何合理地表述。



请问医哥,像某品牌的国外产品,很强调抗氧化,而且现在“抗氧化”在国内也是非常火的概念,你觉得从皮肤学的角度出发,抗氧化确实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它的机理在哪里?



当然可以,皮肤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胶原蛋白流失,最大的因素是:第一,紫外线会导致胶原蛋白被破坏;第二,空气中的污染和自由基会导致皮肤氧化,可能会使皮肤变得暗沉,进而让胶原蛋白流失。

如果我们有一个成分可以抗氧,又可以被皮肤吸收,还可以增加胶原蛋白合成,那当然最好。我们现在研究最多的就是维C,这是一位皮肤学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研究出来的。

刚刚大家也提到,作为医生最主要的还是看临床实验。如果我们今天要讨论一个研究最多的成分,那就是维C。它有二三十年的研究历史,抗老效果显著,除了抗氧,也能增加胶原蛋白的合成。再说到维A,它是唯一被FDA认证可以抗老和抗痘的成分。

这些成分都具备多年的研究证明,但是如果你问我,抗衰老方面的重要性是涂抹维A还是保持良好的心情,再或者是基因,我认为当然是要加在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皮肤状态和生活状态。

我觉得护肤品最重要的作用是可以让皮肤保持健康的状态。不管是用涂抹的或者是口服的药,还是用激光治疗,使用护肤品都会增加皮肤的耐受力。如果皮肤状况本来就不是很好的患者,没有做好保湿、防晒、抗氧等前期准备,就用药或者激光来改善皮肤状态,那它的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很多中国人都困扰的“斑”。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护肤品,打激光不就可以了吗?我把钱省下来不买护肤品,去做医美不是更好吗?其实这个想法是背道而驰的,护肤品和医美二者互补。像开车一样,除了系安全带,也需要有安全气囊,两个都具备才能更加安全。



所以我觉得在护肤领域,激光确实有很大的帮助,但前提是皮肤要达到最好的状态,这时候护肤品就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讲到的抗氧化,我认为护肤品对它同样也有很大的帮助。拿苹果举例,把苹果切开后,一半涂抹抗氧化剂,一半不涂抹,就能明显看出氧化后是什么情况。所以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护肤品对抗氧化确实有效果。




我记得在2020年参加过香山会议,是关于中国化妆品产业的一个国家层面的非正式会议。

其中,国家化妆品卫生司反复强调,什么是化妆品。它是以涂、擦、喷、洒或者外用的方式,是使人体表面的皮肤达到清洁、保养、美化、修饰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所以我想说,普通护肤品的功效主要是在这几个方面,以维持人们良好皮肤状态为目的。

回到今天的功效性护肤品,实际上大家一直有争议,什么是药妆?或者说功效护肤品?到目前为止,功效护肤品是单列开的,跟我们日常的护肤品不一样。

所以鲁楠刚刚提到的关于抗糖、抗氧化等,之前大家也讨论过很多包括外泌体等功效性的护肤品,它们是有一定功能而被宣称的产品。我觉得这类产品已经脱离了我们普通的日常护肤品概念,更多的则是以它独特的功效来进行某一领域的治疗,或者是预防为主。我觉得更多是预防的功能,所以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明确。

其次,讲到它的功能。口服、静脉和外用,它一定有不同剂量和功效反应,而功效性护肤品都是通过外用的方式。现在各类功效的护肤品,我们不能说它没有作用,它们可以达到比如说抗糖化、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清除等。

但对于已经深度积累在细胞内的糖化终末产物,通过外用能清除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我们要客观、科学地分层看待这个问题。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功效性护肤品在抗糖化的问题上没有这个作用,实际上它能达到对皮肤细胞产生一定作用的功能,那我们就可以实施这样一个效能。

关于抗糖化的概念,好几家知名品牌都有类似的产品。我们医生在这个领域,包括几位博士研究生都是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也有一些相关的发现,功效性护肤品确实有这样的功效。但是它能够维持多久?能产生多大的作用?最终还是要进行功效评价检验,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科学的态度。

同样之前提到的抗氧化,我觉得是一个传统的概念了。无论是从最早的维C,还是到大宝SOD蜜等等,众所周知都是非常经典的抗氧化产品。

而氧化的过程包含一个非常庞大的分子机制,在这个机制中需要成分能起到阻断、清除的作用。但是如何保存它,把它作为一个产品应用到我们日常的护肤品中,实际上需要更多的方面的研究进行研发和验证。

比如氨甲环酸,现在大多是口服或者静脉的方式,那你用外用的方式会怎么样呢?换一句话说,它是非常好的褪黑剂,但是我们发现直接外用的效果与静脉用的效果,以及口服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其中涉及各种各样的研究,如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作为药来说,它的研究会比较多。

而作为功效性护肤品,我们同样要考虑它的代谢、动力、功效之间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但是未来应该是光明的。正因如此,这给很多日用化妆品企业留下更多未来的空间。




现在大众对化妆品的看法,有人认为化妆品无所不能,有人认为化妆品不能解决很多的临床问题,田老师怎么看待这些观点?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每天在面临的,很多客户告诉我,她/他们不再买很多昂贵的护肤品,打算把钱省下来做医美。这致使医美行业非常火爆。

但是,很多老百姓给我们反馈的信息却是我们这个行业乱且差,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我们会听到有一年打12次皮秒的,包括很多的套卡,听完这个我觉得是纯营销学。我们都知道,色素代谢需要时间,皮肤代谢也需要时间,那么皮肤屏障破坏的恢复也是需要时间的,怎么就变成了没隔几天就要不停地打呢?这时候基本都是营销策略。

所以在和求美者沟通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医生面诊评估一定要给到基础护肤和日常维养的建议,才能适当地在医美项目中破坏皮肤。当然,这个现象跟中国的快餐文化和经济发展是有关系的,大家对护肤品的要求恨不得今天抹完明天就有效果,这是特别可怕的事情。

给大家分享一个小例子,这两天一直有客户和我说,哎呀我这次的效果怎么这么好?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就告诉她,我又想起了第五个饼的故事。为什么我前面吃四个饼没有感觉,到第五个就有感觉了,早知道前四个不吃了。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所以功效护肤品的使用,第一要有很多证据,就像国外产品就有很多的证据,还有前面的分享内容听到很多品牌都在强调证据。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要多做多中心的、长线的产品,用一年、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因为我们需要提供证据,不然我们始终回答不了别人质疑我们的问题。



我和所有客户都在强调护肤品的重要性,重要到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而且像哈佛医哥提到的心态问题,心情好重要吗?当然重要了,心情不好做医美也会打折扣。所以我对于不切实际的医美要求,我会直接告诉她,我们做不到,你想要的我们给不了。因为无论是医疗美容或是医学的治疗,背后都有医学逻辑,它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点,虽然医疗美容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不可能跟我们的日常护肤分开,而且也不能相互去替代,我认为它们俩是非常好的伙伴关系。比如患者不管是做了一次激光还是十次激光,术后结合好的护肤方式,都可以让效果最大化,这样的医美就很经济。

同时,我认为医生的价值也在于此。你为患者提供效果最大化,而不是给偏颇的建议。所以我对这方面的想法是很开放的,我认为功效性护肤品非常重要,还带了很多团队去学习。我会告诉患者,功效护肤品要坚持使用,甚至可能要坚持用五到十年才会看到效果,医美也是一样的。

所以现在行业内出现的很多问题,我们一定要给患者做教育,如果患者短期内用了一个护肤品美白效果非常好,反而要提醒她/他警惕这个产品。

因为护肤是有医学规律的,它的表皮代谢时间、色素代谢规律、皮肤的恢复都需要时间来告诉我们结果。为什么做完有些医美项目,皮肤会红、会干、会脱屑结痂呢?因为我们是通过破坏重建的。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给皮肤良好的恢复时间,让伤害减到最小化,所有的恢复都需要功效性护肤品和后续疗效的延展。这是我的观点。



Q4.在医研共创中,医生和配方师可以怎么合作?



第四个问题,我了解到,现在很多护肤品牌希望能够与更多的临床医生进行深度的合作,也就是我们现在推崇的产学医研合作的模式。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医生和配方师需要起到什么作用,怎么配合是更好的方式?如何能够促进好的产品的诞生呢?



第一,我特别开心看到科班出身的皮肤科医生去做医疗美容。因为我确实在门诊的时候,碰到太多做提取、溶斑的患者,把皮肤做的一塌糊涂,做一次皮秒不行就做五次,套餐十二次打完以后反而出现色脱的情况,而且基本上给她/他们做医美的医生都不是科班出身。

第二是鲁楠博士提出的问题,从医生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大家不要觉得护肤品和医生、医院一定要划清界限。其中的关键,实际上就是利益关系,只要我们不要把护肤品和利益挂钩,我觉得都ok。

很多大型三甲医院都有药物临床试验中心,在做药物临床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治疗疾病的药物,入组的患者很慢。但是和医疗美容相关的临床观察入组和试验的进程都很快。比如我们给患者点完痣以后,打算用某种修复面膜看看它的修复效果如何,当时给出五十个名额应用到临床的皮肤修复,一周内竟然很快就把面膜用完了。

事实上,一般的药物如果有五十个名额,在之前可能两三年的临床中都用不完。所以我觉得患者/求美者的需求很重要,最良性的循环是什么呢?临床医生关注的点一定是解决皮肤问题,我们更看重的是功效。

医生会在临床上用很多酸,也用高浓度的酸,但是博主们却对酸的评价褒贬不一。我在临床上刷了十多年高浓度的酸,一次专家门诊可能要刷十几个,我也没有刷烂过任何患者的脸,我觉得这是怎么把握度的问题。

但是,我们在临床上碰到过缺少合适护肤品的问题,比如说玫瑰痤疮。患者的神经血管敏感,我们想以护肤品做辅助,但是我找不到这样的产品,怎么办呢?那就需要化妆品行业的各位了。我在临床上需要这样的产品,把概念输出给研发工程师或者配方师之后,看看他们能不能帮助我实现。

然后研发工程师再去做配方,可能通过做一些动物实验,或者细胞层面、基因层面的实验,我不是很清楚实验内容和方法,但应该和我们临床的科研不太相同。只要他/她实现了这些功效,研发出来以后再回馈给我,这样我也可以开始做临床观察。

因为我们有大量的临床病人,样本参考数量很多。像我们的门诊一天可以看五十几个,可能给患者做完科普以后,五十多位患者中有二十几个看斑,十几个看痘。基于之前良好的实验室基础和结果,然后我再做临床的观察,确定它的有效性,这时我们就很有底气去输出产品,所以我觉得这应该形成一个闭环。



其实刚才说的“工具人”这个事情,经常会有厂家来推销他们的产品,让医生帮忙科普,但是自己都没有试用就做科普的医生也是有的,我不赞成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对我们临床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用临床经验和化妆品公司或者研发团队形成非常好的合作。

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化妆品团队自己闭门造车之后就去销售,实际上还需要通过临床的验证。包括现在人体功效评价试验的观察,是不是观察十个人就够了?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觉得不够。像某个品牌的氨甲环酸,我得在临床上让上百个患者使用,有的甚至要使用到上千个患者以后,结果确实好我才能说产品好。所以我觉得互相沟通、互相成就是最重要的。



很多品牌方的确会找医生代言。医生给品牌代言当然对品牌方是有好处的,但和研发功效好的新产品却是两码事。而且我认为找医生代言产品不如找明星代言,可能知名度更高一些。

品牌方和医生的合作,我觉得更应该在产品研发前期。

第一,医生知道需求在哪里。刚刚樊老师也提到,我们医生最厉害的一点是看过的病人多,我们知道痛点和问题在哪里。有太多患者跟我们哭诉她/他的问题,能解决当然是最好的,解决不了,其实我们医生也会很烦恼。所以我们反馈给品牌方的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皮肤保湿性很差的情况,是不是要在产品中添加一些像神经酰胺的成分。

第二,在配方上的调整。比如皮肤血管敏感,这在美国也是热门皮肤问题。因为美国人很白,所以有很多玫瑰痤疮的患者。我同事的爸爸也是皮肤科医生,他做了一件很厉害的事。大家可能都流过鼻涕,在美国有一种药,只要患者一吸就会把鼻涕止住。

追溯源头来看,为什么会流鼻涕呢?这是因为血管扩张太大,而这款药品会让患者的血管缩小,血管一缩小就不会流鼻涕了。那这个医生就思考,我把这个成分放在脸上,会不会对脸上的红血丝有帮助?会不会对脸部血管扩大有帮助呢?

于是他就把这个提议告诉某个药厂,之后确实研发出了一款针对脸部血管扩张的药品。事实上,这款药效果没有那么好,但是它对皮肤血管敏感的问题是有突破改善的。这就是医研共创的一种方式,医生看到问题后和药厂或者品牌方沟通解决方案,让药厂去考虑研发。最后他们做了几千人的临床实验,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之后,就被FDA批准售卖了。

这是一个药品的例子,我觉得护肤品也是一样的。

首先,品牌都应该跟医生多讨论交流。像玫瑰痤疮、普通痤疮、湿疹、斑这些问题,品牌应该做什么样的产品?哪些成分医生觉得好还是不好?用户可能会怎么反馈?

其次,我觉得地区也很重要。我们想针对中国人的皮肤问题和中国人对成分的敏感度做研究,那就要考虑到中国人和美国人、黑人、墨西哥人的皮肤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后我们需要看产品的临床效果。如果好,医生一定很愿意帮你站台。其实给到医生大量的费用去为不好的产品站台,对消费者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同时也会损害医生本人的声誉。

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大家一起努力去做更好的产品给到消费者,然后去解决更大的问题,这实现了品牌方、医生、患者的三赢。



可能从我们诊所的角度来讲,因为我们对客户有比较长时间的指导,所以跟客户走得非常近。我在临床中发现北方人和南方人的皮肤存在很大区别。

举个例子,国内针对解决血管神经敏感问题的产品实际上是有的,但是这个产品用到北方的临床以后,患者的感受却不是很好。

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来创新,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气侯环境来研发产品。在垂直领域深耕是我给厂家的建议,如果北方所有的区域都在保湿方面采用了你的产品,那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

总的来说,产品研发还是要回归到患者/客户本身的需求才有意义。国外的一些产品确实有很大的利益点,但它真的适合亚洲人、中国人吗?我认为是需要打问号的。所以给到品牌方的建议一方面是对领域的垂直深耕,还有一方面是对客户/求美者的教育。



我们已经感受到,每一位医生都非常认同护肤品在皮肤学和皮肤科临床当中的作用,并且也给出了很中肯的建议,给如何形成一个闭环的医研共创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希望之后有更多的机会,让护肤品的相关研发人员与医生有更多深入的沟通和研究,真正实现医研共创的闭环。



来源:聚美丽

作者:August

网址:http://www.jumeili.cn/News/View/40610.html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标签:研发行业趋势护肤

扫一扫在手机上阅读本文章

版权所有© BeautyBeauty || 本当の中国を掴む情報戦略    沪ICP备19043173号-2    技术支持: 竹子建站